湿热困脾型乙肝为湿热之邪犯肝困脾,症见寒热口苦、*疸、恶心、呕吐、舌胖大、苔厚腻、食欲减退、小便*、腹胀胁痛、四肢倦怠、脉弦数等,属于急性乙型肝炎。
1.处方
(1)主穴:肝俞、阳陵泉(化脓灸)。
(2)配穴:大椎、中脘、阴陵泉(非化脓灸)。
2.穴解
(1)肝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为肝脏的背俞穴。在经穴上,它与肝脏有经气直接输注关系。主治一切肝病,是防治乙型病*性肝炎的重要穴位。主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大、*疸、胁痛等症。
(2)阳陵泉
定位: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是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合治内腑,为五输穴之一;筋会于阳陵,是八会穴之一,为下肢主要穴位。肝与胆相表里,有疏肝清胆、泄热利湿、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急慢性肝炎、*疸、胆囊炎等。可以改善肝功能,有降麝絮、麝浊、转氨酶之功效。
(3)大椎
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是督脉经之要穴,有总督一身之阳气的作用,手足六阳之会,主管全身阳气,称为“阳脉之海”,通阳解表,清脑宁神,为全身强壮穴。主治呼吸、神经、血液系统诸病。有主寒热、消*疸、提精神、治疲乏之效。
(4)中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纳谷化湿、降逆止呕之效。主治肝炎、腹胀、呕吐、溺赤、食欲缺乏、胁下痛、泄泻、目*振寒等。
(5)阴陵泉
定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属水。有化湿利尿、健脾胃、理肝肾之功效。主治腹胀、水肿、*疽、泄泻、小便失禁或尿潴留及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本型虽有湿热,但不像急性*疽型肝炎(甲型)那样突出,仍以虚弱为主。况且“热病可灸”,用灸法无妨。若配合中药清肝利湿之剂更为理想。或者针灸并用,多针少灸亦无不可。
我们常与“肝康胶囊”,相结合,通过去除湿邪,热*,痰浊。当身体大环境改变了,病*没有生存的条件,自然痊愈。加之与直灸相结合大大缩短治疗时间。需要的朋友可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详细了解。
直灸法
直接灸法又叫着肤灸、化脓灸或非化脓灸,为了明白准确起见,我们改称为重直灸和轻直灸。因为化脓灸一般多不见化脓,只是多灸以后痂下有分泌物而已,非化脓灸,只是在穴位上轻灸1—3壮,不连续使用,皮肤上发*或起小水疱,多用于配穴或对症取穴,所以称为轻直接灸。
取穴少而准
一般用主穴2-3穴,4-6个点。取穴姿势必须自然,要充分暴露穴位。府有依靠,这样才能持久、稳妥,坐点则坐灸,卧点则卧灸。胸腹部穴位应仰卧,背部穴位应俯卧,上肢要有依托,下肢应伸直,按分寸取准,然后施灸。
艾炷大小
直接灸,艾炷如小麦大或稍大点也可以,以耐受成都而定,不要扩大疮面,控制在*豆大小就可以。
施灸壮数
一般每个点(穴)灸7-9壮或9~11壮,重病主穴可灸15~20壮,每次总数30一60壮。过多则易疲劳,不可追求速效,徐徐灸之,日久见功。
施灸疗程
初灸,每日1次,连灸7~10次,以后隔1日、2日1次。对急病重病,每日可灸2—3次,连续10—15天,也连续灸三个月,半年或一年,以实际情况而定。综上所述,要掌握灸法技巧,原则是艾炷由小到大,由轻到重,重病重灸,轻病轻灸,急病连续灸,慢病间隔灸,以能耐受为度。
(各种疾病灸法目录)已更新
回复数字“0”即可查看
扶阳化脓灸群:
肌瘤囊肿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