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青橘医话
医路漫漫青橘相伴
文|静依
来源|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急性*疸型肝炎吴瑞宏,男,76岁,退休煤矿工人,水头北街人,年4月24日初诊。内科诊为急性*疸型肝炎,肝功:*疸指数15,射浊5,射絮+,C.P.T.(门诊号)。全身突然发*3日,*色鲜明如橘子色,右肋下刺痛,肝在肋下2横指,质软,压痛,腹胀,吐泻交作,溲(小便)若浓茶,泻下物秽臭,舌红苔*厚腻,脉浮滑。证属高年嗜酒,胆胃湿浊内壅,气机逆乱,发为*疸,故拟方:茵陈45克,栀子、柴胡、枳壳、桔梗、藿香、佩兰、厚朴各10克,生半夏、云苓各15克,六一散21克(包煎),苍术12克,白蔻仁6克(捣后)鲜生姜10片,姜汁1盅对入,3剂。4月27日二诊:首方服1剂后吐泻即止,纳食如常,小便转为淡*,高年行动不便,带药5剂。茵陈45克,栀子、柴胡、桃仁、红花各10克,藿香、佩兰各10克,赤芍15克,茯苓30克,六一散21克(包煎),炒麦芽60克,猪苓、泽泻各15克,生姜7片。5月5日来门诊复查,*疸退净,症状消失,肝功转阴而愈。年10月追访,已79岁,红光满面,耳不聋,眼不花,食纳较病前尤好。:中医学无“肝炎”病名。中医之“肝病”与“肝炎”亦风马牛不相及。*疸多因中焦失运,湿热或寒湿停聚,脾主“湿”,故治在脾胃。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故余治*疸型肝炎,茵陈蒿汤除人实、证实、脉实外,不用栀子大*,常用茵陈五苓合藿朴夏苓合方化裁。从芳香化湿醒脾、健脾利湿、活血化瘀利水、降逆和胃、调燮三焦气化入手。保护脾胃元气为先,不使苦寒败坏中焦气化。40余年经治此类疾患(包括无*疸型、甲乙混合型)数千例,少则10天,多则半月必愈,无一例转为慢性。中医懂一点西医知识,西医懂一点中医方药,两者各以自己的一知半解套用中药,于是见“炎”消炎,治*疸而加二花、连翘、板蓝根,甚至蒿陈蒿汤一方用到百余剂。结果导致苦寒致坏中焦气化,升降乖乱,湿浊不化,阳证转阴,渐渐*入血分而转为肝硬化。中西医结合,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当局者迷,有一生悟不透此理者,特为点出,愿与青年同道共勉。不读伤寒论者,不可与言医。不读金匮要略者,并不可与言伤寒论。苏联*老师有10年临床坐诊经历,具有扎实的中医功底,擅长使用简、便、廉的中药治疗杂病。班光国老师医学博士,吕志杰学术传承人,有多年临床讲授经验。本次青橘特邀两位授课经验丰富的大学名师,为大家精讲《金匮要略》十章。更多精彩可以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