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对人类健康威胁极大,对患者来说,除医院接受治疗外,合理用药治疗也是有很大帮助。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是指在治疗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制剂抑制病毒的复制,达到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控制病情进展。
乙肝抗病毒药物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如果病情不稳固的情况下停药,不仅起不到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还会加速耐药性的发生,导致反弹病情加重。而且在开始治疗前要排除其他肝病的可能,比如药物、酒精和免疫等其他因素所致的转氨酶升高以及甲肝、戊肝等其他病毒性肝炎。
羟甲基丙烯酸甲酯一种抗乙肝病毒新药替夫比定的重要中间体,根据其物理性质通常可以利用气相色谱法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与评估,根据药物结构特征微源实验室查阅文献资料利用NMR、GC-MS、LC-MS图谱等确认了2-羟甲基丙烯酸甲酯所含的最终杂质,各项仪器设备条件如下:
气相色谱色谱柱HP-5(30m×0.32mm,0.25μm)。载气N,1.5ml/min,进样量0.4μL。色谱起始温度50℃,保持3.0min后以10℃/min升温至℃再保持5min结束。汽化温度℃,检测器温度℃。
核磁共振测定H、13C、DEPT和90、H-HCOSY、C-HCOSY(HMQC,HMBC);氘代氯仿为溶剂,测定频率H和13C分别为和MHz。
液相色谱色谱柱XDB-C18(15cm×4.6mm,5m),柱温30℃,流动相为乙腈/水=10/90,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nm。
寄送实验品在两种不同气相色谱条件检测基本无杂质后,在H-NMR图谱中有微小杂质峰检出,使用H-NMR对产品进行结构鉴定。通过解析确定该物质为2-羟甲基丙烯酸甲酯,考虑到存在互变异构的情况,实验修改检测条件,分别以DMSO为溶剂所得H-NMR结果基本一致,确定其中存在少量未明杂质,鉴于GC无法分离2-羟甲基丙烯酸甲酯产品中含有的少量杂质,即改用LC,确定该杂质分子量,根据信息综合推测杂质结构:
结构确证是药物研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研究样品结构一致的前提下,后续的质量控制和临床研究才有价值,不过由于化学药品和原料药结构的多样性和反应的复杂性,结构确证的过程需要综合分析和分析测试仪器的不断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