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食泡菜申遗成功
细数那些不服气的中国名小吃
日本料理的“和食”申遗成功之后,第二天韩国泡菜也传来了申遗成功的好消息。这些传统意义上具有国家代表性的美食相比较于中国品种繁多工艺考究的名小吃来说并不稀奇,它们的申遗成功,令中国的那些传统美食首先不服气!
倍受慈溪青睐的京城小吃
现如今的京城小吃,有一些常常标榜为宫廷御膳,好像这些小吃是从宫廷流传到民间的。殊不知,不少“御膳”来自民间,因为得到慈禧太后青睐而“升格”,继而加工改进,成为宫廷小吃的。
栗子面窝头
传说清光绪庚子年,八国联*打进紫禁城,慈禧西逃途中在京郊西北的贯市村打尖。慈禧饥饿难耐,有个人将家中剩下的窝头呈上。慈禧吃下去,口感颇佳,印象深刻。銮驾回京之后,慈禧吃腻了山珍海味,便想起逃难时所食的小窝头。
御膳房接到懿旨自然不敢怠慢,可思来想去,没有照百姓平常吃的玉米面窝头去做。御膳房的厨师用料十分精细,选用最好的新玉米面,过细箩筛,然后掺上好*豆面;这还不算,又选择色如玉米,价格昂贵的栗子,磨成面粉,与玉米面、*豆面掺和一起,上锅蒸的时候加桂花白糖,吃着又暄又甜。这种窝头个头精致小巧,据说一斤面要蒸出一百个窝头。
慈禧品尝之后,认定这就是当年她吃过的窝窝头,以后便成为慈禧斋戒时吃的一种甜食。有人问为什么不用纯栗子面蒸窝头呢?原因很简单,栗子面蒸不成窝头形儿,所以还要掺进玉米面。这种栗子面窝头以后成为一种时尚点心,民国时流入民间,成为“宫廷小吃”。
炒肝
这道小吃与慈禧对饮食的倡导相关。相传在清朝同治年间,前门外的鲜鱼口内有一家名为“会仙居”的小酒店。酒店的主人名叫刘永奎,北京人,专门经营*酒和下酒的小菜。其中有一道迎合平民的下酒菜——白水杂碎。小店一开始属于夫妻店,到了庚子年后,会仙居则由刘家的后代刘宝贵哥儿仨经营。
据说,有一天,慈禧想起早年吃过的白水杂碎,还想尝尝这一口。品尝之后,这位宫廷美食家点评道:味道不错,可要是去掉心和肺可能会更好。太后的话那就是懿旨啊,“会仙居”的厨师忙活开了,他们在下料时,将杂碎中的心、肺统统抛掉不用,只用猪肠和猪肝,然后用蒜末压去腥味,调味勾芡,这样一来就由白水杂碎变成了现在的炒肝。还别说,慈禧的话真有些道理。这种炒肝一面世,大受欢迎,流传至今。
自那以后,老北京人便多了句歇后语,“北京的炒肝儿——缺心少肺”。
芸豆卷和豌豆*
在京城经营“糙豌豆*儿”的人大多是京东平谷、香河以及京南采育等地人,因这些地方盛产豌豆。糙豌豆*儿制作简单,一般是将白豌豆去皮,以两倍于豌豆的水,将豆焖烂,然后放糖炒,加入石膏水和熟枣搅拌均匀,放入大砂锅内,待其冷却成坨后,切成像切糕一样的菱形块,配上小片金糕点缀,然后罩上湿蓝布,放在独轮车上沿街叫卖。
芸豆卷具有色泽雪白,质地柔软细腻,馅料香甜爽口的特色,本是京城民间很平常的小吃。却说在清光绪年间,一个酷暑天,慈禧太后在静心斋纳凉歇息,隐隐听到红墙之外敲着铜锣的叫卖声,便问下人是干什么的?下人跑出去察看一番,回禀道:“是卖豌豆*、芸豆卷的。”这一来勾起了慈禧的“馋虫”,便将小贩召进了宫中。慈禧品尝了小贩的芸豆卷、豌豆*颇为满意。这一来,芸豆卷、豌豆*一步登天,成为清宫的御膳小吃。
清宫内的芸豆卷和豌豆*儿与民间的还是略有不同。一般说宫内的是“细豌豆*儿”乃是御膳房根据民间的小枣糙豌豆*儿改进而成。其制法精巧,选料上乘,先将豌豆煮烂过筛成糊,加上白糖、桂花,凝固后切成两寸见方,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块,上面放几片蜜糕,具有质地细腻纯净,入口即化,色味俱佳特点。民国以后,北海公园漪澜堂饭庄和仿膳茶社卖的即是细豌豆*,以纸盒盛之,每盒十块。它与芸豆糕、小窝头等同称宫廷小吃。
efu-page
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