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心理专家:瘾由综合因素造成 不能定为疾病
上成瘾就是精神病?有媒体近道《络成瘾诊断标准》已通过专家认证,将络成瘾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一时间上争议声四起,许多友都担心被扣上“精神病”的帽子。沪上权威心理专家昨天表示,络成瘾是由综合因素造成的,至今尚不能界定为疾病。另外,络成瘾的标签还会给假性络成瘾者造成心理伤害。
瘾临床治疗未有过标准
《络成瘾诊断标准》曝光后,迅速引起了友的热议,许多友将自己情况和标准比对。在易一个论坛上,有友留言:我看易的评论成瘾,一天不看就受不了,内容可以不看,评论不得不看,算不算精神病?但最郁闷的还不是这些 “担忧者”,不少热爱络游戏的友纷纷发帖:“即便我们成瘾,但凭什么说我们是精神病?”
“络成瘾至今还难以断定是一种疾病,精神病更是无从谈起。”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儿童心理学专家杜亚松教授指出,“疾病必须是具有区别于其他疾病的明显症状,而精神病则必须是精神活动紊乱。但是络成瘾可能是精神障碍的早期表现,可能是社交行为引起的,也可能仅是一种情绪的体现。如果仅仅以过度上影响生活来定义精神病,那么神经衰弱,甚至是失眠也能称为精神病了。”
上海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怀海表示,目前没收到在临床中需使用该《标准》进行诊断的通知。单怀海告诉,络成瘾即被列入“精神病”范畴,这样的提法不科学。单怀海解释,络成瘾只是一个概念,不能将之称为精神病。
正因为络成瘾复杂性,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对于络成瘾的临床治疗上从未出台过标准,目前对络成瘾的判断是基于 CCMD-3(《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和ICD-10(《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综合判断出来的。杜亚松说,上海也在抓紧络上瘾方面的研究。
轻易判定瘾不利治疗
更多的心理专家则认为,络过度使用,有专门的诊断标准将会带来其他的负面影响。心理学界近年来一直呼吁,轻易判定为瘾,不仅不利于治疗,而且可能会对一些“假性瘾”的青少年产生身心不利影响。
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从今年5月起开设了专门的青少年络成瘾门诊。前来就诊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持续上就开始怀疑孩子有瘾,担心会因此影响学习。
相关专家透露,络过度使用有专门的诊断标准,胡乱给孩子贴上标签可能会因为负面期待而把孩子推向难以自拔的真瘾。不要把所有的孩子持续上的现象都定性为瘾,因为瘾背后可能是孩子渴望更多爱、可能是孩子在学校里遇到了挫折、可能是他反抗父母的一种方式,如果能够发现并对症下压,瘾可不治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