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院潘德孚中医 [复制链接]

1#

我们大家都已成了老年人。生、老、病、死,这是人生的规律。死亡是谁也无法避免的事。但是,活要活得好,活得有质量,少生病。有了病,大家都去看医生。要知道:会好的病,医生能医;会死的病,再好的医生、医院都没有用。还有一点:无论什么病都好医,唯有“老”这个病不好医。老了,病多起来,抗病能力也差了,这也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保健的知识,掌握保健的规律,多活几年,活得有质量。

一、贺普丁故事的教训——现代医学,医不知药的尴尬

年12月25日的《南方周末》刊载一篇《贺普丁疑云》的报导,一个博士生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

田文和田伟俩兄弟都是川大华西医学研究中心(原华西医科大学)的博士生。弟弟田伟得了乙型肝炎,住院治疗了一个月,身体稍有起色。哥哥田文发现了一种名为贺普丁的新药,据报导是“乙型肝炎治疗上的一次突破性革命”。意思当然是表明这是最新的、最特效的药物。田文买了2合送给弟弟,田伟自己也买了4合。药物说明书上说明,此药是一种抑制乙肝病*产生聚合酶的药物。聚合酶是乙肝病*复制用的必须品,因此,它能抑制病*复制,病情就不会加重。但说明书说明,开始服用后,就必须长期吃下去不能停。一停了药,病*就容易变异,暴发复制,导致死亡。

在服药前,田伟做了肝功能检查,除转氨酶较高外,其余都很正常。据说10年内不会有生命危险。然而,他服了20多天贺普丁后,开始呕吐、腹泻,起不了床。他父亲着急起来了,问:“这是什么药?怎么会弄成这个样子?”田伟反而朝他父亲嚷:“是我懂还是你懂得多?”可怜的博士生,死亡临头而不自知,还要与父亲比高低。这里暴露了我们的应试教育的一个大弊病:分数与智力的教育不同步:在分数上,他们都考上了医学博士生;但对用药危险性的判断智力极差。因为,他们不知道只要已经吃上了,必须一辈子吃到底,就可以判断此药不能用。不管这个医药公司牌子如何过硬,他们应该知道药品公司不可能让某些人进行一辈子的吃药实验。他们下的*注是把自己作为该药长期应用的试验品!一场有败无胜的危险的试验!活一辈子都得警惕病*的暴发。他们也不问一问:有这样一种可以被长期被药物抑制的微生物吗?

当然,兄弟俩也着急了,于是向老师、师兄弟请教。回答是“照说明书上的用药指导办。”原来,老师和师兄弟用药的学识也在说明书上,好不到那里去。田伟只得继续服药,病情越来越恶化。当医院决定叫他不要再服药时,太迟了。他已经脱水、大出血而死亡。田文觉得弟弟死得冤,好好的就这么一个月见不到了。“年6月,田文偶然从一个医学网页上了解到,年在新加坡举行的肝炎国际大会上,医院肠胃肝脏科医生周蕴菁指出:‘有证据显示,有些乙型肝炎患者在服用拉米夫定(贺普丁)后,因体内病*变异而引发爆发性肝炎,导致性命垂危,比原先的情况更棘手。’在国内外已有相当数量的因贺普丁*副作用引发原有肝病加重死亡的病例报道及论述。”在杭州、上海,都发现服用贺普丁引起呕吐、腹泻、大出血而致死亡的报导。杭州的死者家属还从新西兰搞到了该药的英文版说明书,其中标明:“该药品的临床效果的完整报告尚未得到,有待进一步研究”,“能否治愈传染性乙肝或只是控制病情,减少与肝脏有关联的一些健康问题仍不得而知。”这与中国的说明出入很大。“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的该药说明书则写明:拉米夫定不能完全治愈乙肝,它的远期疗效也未知。”既然远期疗效未知,“服用后不能停药”则是明显的错误。

生产贺普丁的公司是世界顶尖级公司,其声誉根本不容置疑。因此,上海死亡患者家属曾起诉该公司而败诉。世界现有乙肝患者3.5亿,中国占1/3。所以,中国是该公司最大的客户,年销售量达8亿元。说明此药服用人数之多,给该公司带来的利润难以计数。这个“声誉不容置疑”的公司在中国的说明书却隐瞒了所有不利之词。可以这么说:现在所有贺普丁服用者都处在危险状态之中,何日病*变异、暴发,都很难预料。为什么在中国的说明书就没有写上这些警句?是管理当局的失职,还是被该公司拉下水?现在所有的服药者都已经被绑在“贺普丁远期疗效”的试验船上作“人质”了。中国药品销售说明书和广告送他们上了这条船。行*管理当局应该尽快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田伟的悲剧暴露出现代医学的一个大漏洞:医生不懂药物——所有的医师靠药品说明书才能治病。而药品说明书是从药品商人那里出来的。一个学医学到做医学博士的,却因为药品说明书出问题而送了命。所好他还没有成为医生,如果每天临床看病,他所参照的药品说明书有问题,那将有多少人因之送命?田伟不知道自己使用贺普丁的知识,并没有比他父亲懂得多;他的老师、师兄弟,同样都是看说明书而使用药品的人——博导、博士后,无不如此。如果药品商人出了道德问题,医院去看病,医师处方中的药品,就可能潜伏着危险。按最近这段时间药品更新的速度,医士与主任医师的用药本领就都变成了同一水平。医院都设方便门诊,让患者自己报出药名或检验项目,医师坐在那里只是为了代替病人写字。这样的门诊部,起什么作用呢?无非是为了多赚一些钱!

谁也没有想到,任何抑制病*的药物如果让患者长期使用,必然会迫使病*变异而导致使用者生命的危险。因为,病*也是一种生命体,它不可能长期被抑制。为了种族的繁衍,它必然会突破抑制。田伟的死,当然不是药物中*,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周蕴菁医师的研究告诫:病*的迅速变异、暴发,引起死亡。当然有许多人不会马上发生这种情况,因为,人体内在免疫机能的个体差异是无法预料的。远期疗效既然是个未知数,此药一开始服用就说不能停,说明这个“其声誉不容置疑的”、“顶尖级的”世界著名企业,在中国大规模销售此药是有违道德的。笔者认为,这个公司应该对所有贺普丁服用者进行长期观察,并免费供给药品,为这些人购买人身保险,出了问题,及时赔偿。

二、非典治疗说明治病靠自己——医院

非典流行的那段时间里,我看到中央台的一个报导,说广州*区一位70多岁的老大夫,因参与抢救非典病人自己受到传染,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他想到已经治愈的病人,身上必然带有抗非典病*的血清。他认为利用这种血清,一定可以治愈自己的非典。他的许多同事认为这种做法非常危险,劝阻他不要做。因为,人体对外来蛋白有天生的排异功能,有可能会发生危及生命之事。他坚持自己的做法,结果痊愈了。这说明人体对于任何微生物的侵犯,都能很自然地产生抗病*血清。非典患者的死亡率占总数的百分之六。这个死亡率说明,有百分之九十四的非典患者能抗得住非典病*。因为,世界上还没有发明杀死非典病*的药物,所有的治疗方法,都不过是帮助人体延长生命,赢得时间来生产抗病*血清。

非典病来时匆匆,人类根本没有做好准备,因此才很快地流行起来,世界上还没有准备相应的抗非典病*的药物,才会有这么多的人死亡。然而,由于后来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许多患者被我们从死亡线上救回来。可以认为,这些人不是我们用药治好的,而是他们自己的免疫功能治好的。我们的一些治疗措施,例如输液、降温、输氧、吸痰等,只是延缓了病人的死亡时间。亦即为医院生产抗病*血清的时间,从而使病人恢复健康。如果病人自己没有能力生产抗病*血清,那么,死亡就不可避免。我现在向大家介绍,是希望通我的介绍,使大家明白如何珍惜和保医院,免受无端的糟蹋。

我的外甥女是武汉同济医科大学计生所技师,也是硕士研究生。非典时期,她来了一个E-mail,问我要靠拢什么样的非典预防中药方才适合她。我告诉她,不要相信有什么预防非典的中药方。那是国家中医药局蒙中央领导的。卫生部长和北京副市长被撤职,说明中央领导狠抓非典防治,中医药局傻了眼,表示他们在积极地采取措施,不像卫生部那些渎职的官僚。因为这样,才弄出这么一件可笑的事来,

为此,我特意发表了《非典预防药方的隐患——药原性疾病》。此文着重说明中医中药方靠的是辨证论治,人殊方异,千人千方。因此,没有现成的非典预防中药方。此文发表后没几天,报纸就报导“洛南名学生服非典预防药中*”事件。后来才有许多“专家”、“教授”、“研究员”发表谈话,说中医是辨证论治的,不能事先预防。但是,为了照顾国家中医药局领导的面子,他们又说,易感人群还是应该服用的。我觉得这些教授、专家们都没有想到,他们的谈话在亵渎中医学术。

三、医院——生病值得注意的几点

人体里的自我康复能力是十分强大的,强大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所以有的人说,我活到八十岁,还不知道什么叫毛病。但是我又发现,许多没有毛病的人,过分来信医学与药物的能力,结果反而把身体弄坏了。因此,我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任何时候都不乱吃补药

人参也会致病。年6月3日《温州都市报》5版载:“误服参汤,一家人住了院”:“乐清市虹桥镇三村赵某的老伴、女儿、女婿服用一根大人参后住院了,而服待他们的医院。4月上旬,一位在东北做生意的乐清芙蓉的亲戚回乡时给赵某送来一根人参,足有50多克重。5月22日,赵某的女儿、女婿来了,她到药店买了几味中药和大人参一起熬了一锅‘参汤’三大碗,让老伴、女儿及女婿一起喝下。当晚,赵的老伴说心慌头痛,赵某在邻居的帮助下,将老伴送到乐清市二医。到医院不久,赵某接到女婿电话,说其女儿一直嚷着难受,现在鼻子流血不止,医院。而且,赵某的女婿说自己也感到鼻息沉重,口舌发干。经诊断,赵某老伴、女儿及女婿均系过量服食人参汤导致内热出血,赵的女儿由于口服最多,而且吃掉她和丈夫碗里的‘人参渣’,引起急性肾炎,血尿不止。”

所以,不要认为吃补药总不要紧。对中医来说,吃补药也不能乱吃。补药有补阴、补阳、补气、补血,不能补错。错了,适得其反,好事变成了坏事。现在市场上各种补药的宣传铺天盖地,补血、补钙、强肾壮阳、安神益智……说得神乎其神,其实都不能乱服。有的人认为这些都是用中药做的,没有*副作用,这种讲法是错误的。“逢药三分*”,这是最普通的常识。所以,不能吃错药。即使是补药,也需要中医师辨证论治。

现在社会社会上大讲医疗市场,就是医师商人化。医师商人化了,他做医务工作的目的就不是治病,而是如何赚取更多地的钱。不应该吃药的,他要你吃药;不应该动手术的,他要你动手术。面对只顾赚钱的医师,你吃他开的药,很危险,逢药三分*么!我认为,生了病,首先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调整和抵抗疾病的能力,要善于利用和维护的自己这种能力,不要惊慌,不要乱吃药,不能自乱阵脚,这是最重要的。

(二)不乱用西药和中成药,尤其是抗生素等。

已知的如氯霉素容易导致造血功能障碍;四环素导致骨髓色素沉着,造成四环素牙;抗结核药物都会使肝功能伤害;许多抗生素损害肾功能。医院用了很多年,现在我们才知道它所含的PPA有*。

年,欧美发现了许多“粒细胞缺乏症”病人,他们对多种感染失去防御能力,极易发炎、发热。后经医学家长达11年的了解努力,才查明是解热镇痛药氨基比林在作祟,而此药竟已使用了40年之久。年,欧美国家出现大量失明的白内障病人,尤其以肥胖妇女居多。经查实,系服用减肥药二硝基酚所致。年,美国推出降血脂新药三苯乙醇,虽然疗效较好,但大量病人服用后,不但发生脱发等*副反应,而且还有许多人患上了白内障。年,西欧一些国家发现,用新药“反应停”治疗孕妇的呕吐反应,竟然出现1多个类似海豹一样的胎儿,他们缺臂少腿。在日本则因长期使用氮碘喹,酿成了万余人致盲及下肢瘫痪。2年,在美国发现了多名妙龄少女患阴道腺癌,后来才证实与他们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保胎药乙雌酚有关。

现在新药层出不穷,有的药商急功近利,没有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就投放市场,因此,它们的长期*副作用都还不可知,例如康泰克,医院已经用了多年,现在才知道它有问题,人就成了药物的试验品。

中医按症施药,没有症状就不能用药。龙胆泻肝丸是治疗肝火头痛的药物,有人却买来常服,结果得了肾萎缩病。所以,中成药也不能乱用。

(三)做手术前必须慎重权衡

我的一个朋友的女儿,还正在谈恋爱,发现患乳房小叶增生。医院去看,医生说,这样的肿块容易变癌,还是做了手术的好。两个年轻人也不与家属商量,就做了乳房部分切除。没多久,男青年提出解除婚约,现在三十多岁了,嫁不出去。

我的一个邻居,医院诊为肾癌。立即做了手术。事后,将切除的肾脏做检查,说不是肾癌。生命仍在,但已成了只有一只肾的人了。

我过去一个姓王的同事,妻子40岁月经病去拍片,医生说是子宫癌,要马上做手术。他咨询过很多医生,都说是。只有一位说:“好像是,但也不全像,有怀疑。”他立即要求出院,到上海另做检查,结论不是。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妻子身体很健康。

外科手术的结果,就是把身体上的生病部位割去一块。身体既是生命的物质部分,它的完整表示生命的完整无缺。身体少了一部分,表明生命有了缺陷。做手术是为了保护生命的安全,舍车保帅。这是目的。但是,身体的完整,对生命活动来说,极其重要。因此,千万在手术前慎重权衡,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好人就会因你的不慎重而变成病人。

(四)不乱用退热药

做一个临床医师到现在,我觉得发热是我临床上碰到最多的症状。所以,认真对待发热的治疗十分重要。我提议大家碰到发热要冷静,不要急于退热。因为,大多数发热是人体机能的自制防卫。退热等于开门揖盗,对身体不利。

1.发热的机理:

发热是机体对付微生物的感染一种最好的方法。大多数发热病人的发热,是机体对抗感染的防御。因此不必要急于谋求退热。人体高度进化的体温调节中枢,为了自我保护,将自己的皮肤散热孔关闭,体温不能外泄而引起的发热,就不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和生存;人体也会因发热而增加代谢率,把*物排出体外。

医师临床看病,发热是最为常见的,也是许多病人急于求治的原因。人体是一个高度严密的、信息化的机体。生了病的身体,也就马上会自动组织抵抗疾病,导致疾病的消除。所以,做医师最为重要的是如何维护病人身体中的这种抵抗和消除疾病的能力,而不是乱用药来摧毁人体的这种能力。过去,我们许多公费医疗单位的医师,在职工患感冒发热时,都不大主张用药,而劝说他们多喝开水,增加排尿量,加速排出*素。有的时候,发热不去医治,顺其自然,比勉强退热要好得多。只有少数病人的发热,不属于机体抗病现象这一类型,而是一种消耗性发热。碰到这种发热就不能任其自然了。所幸的是这类发热极少,也很难治疗,本文就不涉及。

一般人都以发热的高低来确定病情的轻重,认为体温高就是病重,体温低的病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他们对发热的机理不理解。在临床中,我们常常发现,大多数高热的病人易治,退烧快;大多数低热的病人难治,退烧慢,而且容易出变症。

发热的病人总是希望很快退热,却不知如果勉强退热的危险后果。因此,做医师的必须事先把以上所说的道理告诉病人。医患双方需要协同,治疗才会有理想的效果。生病发热马上就想退热,极其愚蠢。有的医师就利用迅速退热来博取病家的赞赏,这种医师不是好医师。医师的职责是维护病人的身体健康。如果仅为博取病家称赞,就不计后果乱用退热药,就是背离临床医师的医德原则。

患病恢复健康的第一要义是:发热的病人,应该相信自己的身体,完全能够对付发热;切切注意,必须极其慎重地使用退热药。只要看非典病人的痊愈,就可以知道,人类的现代医学虽然还不知道该如何杀死非典病*,为什么许多人都痊愈了?这就是人体自身的作用。它远远胜过一切医疗方法。所以,医师的责任在于发扬人体自身的自卫能力。病人最危险的敌人是自己的无知。

2.研究证明:

使上千名梅*患者感染疟疾。使梅*的自然缓解率从百分之一,上升百分之三十。

水痘患儿用扑热息痛之后比用安慰剂的,平均要迟一天才能恢复。另一个研究,56名志愿者为试验退热剂而吸乍感冒病*,一部分人用阿斯匹林或扑热息痛,另一部分人用安慰剂。安慰剂组的抗体水平显著地更高些,也较少鼻塞,播散传染性病*的日程也要短些。有的研究认为,对某些病人的退热治疗,会导致败血症。这是因为阻止发热干扰了机体对感染做出反应的正常机理。

3.高热才需要退热

当然,如果人体维持40℃体温没有什么不好的话,那么就一直保持40℃()以免感染好了,何必等到感染之后再发热呢?然而40℃的体温有着不菲的代价,能量消耗增加百分之二十,还有男性的暂时不育。更高的发热,有可能引在谵忘,或许还有惊厥甚至永久性的组织损伤,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现在有许多孩子脸色苍白,食欲不佳,经常感冒,一睡着就满头大汗,都是过早服退热药或注射退热针的结果。我告诫大家:孩子(包括自己、亲人)体温没到38.5摄氏度,最好不要退热。体温太高,对健康有影响,当然应该退热。但是,这也是因人而异的。病人在39摄氏度以上的,精神状态好,再升高也不要紧。病人自我感觉不好,头痛如裂,恶心呕吐,这说明发热影响了神经系统,就要早一点使用退热药物。既不能乱用退热药物,也不能在持续的高温之前不退热,我的这些话,包括任何其他的话,都不是金科玉律,个别特殊的人物都要例外。

临床绝大多数病人的发热,都是属于自卫防御性的发热。人这个生物体,在大自然中逐步进化、形成,依大自然而生活、生存,必然要让自己的身体与大自然完全适应。既然大自然充满各种各样的微生物,作为一个高级生物体,与这些微生物当然是非常融洽地在大自然中“和平共处”。这就是《内经》人天合一的理论。有时候,由于某种原因,人体内部机能失衡,微生物乘机发难,人就生了病。不过,微生物致病只是人体生病的原因之一。更多的原因是因为人具有高级神经系统,是一个感情活动充沛的“场所”。这些复杂的高级神经活动与人的感情活动太过或不及而致病。中医把这两种致病的原因称为外因和内因。现代西医重外因而忽略内因,所以尽管现代科学的微观研究已经到分子水平,但因缺乏宏观的、整体的描述,临床疗效并不理想。

(五)药不可多服久服

自古以来,中医非常注重药物与健康的关系。《素问》早就告诫:“大*治病,十去其六;常*治病,十去其七;小*治病,十去其八;无*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现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医生都嘱咐病人一辈子服药,大有问题。降压、降糖的药常服,也只能是表面血压的稳定,其效果适得其反。年报告称,降压治疗后,冠心病与心脏猝死的反而提高了。年也有人报告类似的结果。因此,有人提出对于高血压的药物降压治疗,应予以重新评价,并且应及时研究其危险性。已知常服降压药治疗高血压的病人,血中肾素与血管紧张素等加压的物质反而提高。我的朋友娄绍昆,把这种适得其反的现象,称为“反目的效果”,很有新意。医生治病的目的是为了救助生命,而其结果反而害了生命,与初始目的完全相反。现代医学称之为矫正病理的这种不计后果的对症治疗,对人的寿命来说,是一种危险。《和剂局方》一书中,也常常说某些药可以常服、久服。被元代医家朱丹溪批评:“制药方治疗疾病,最要紧的是恰当,现在看《局方》里有许多地方,不说辨证论治,只说要多服、常服、久服”,这是“集中前人已经生效的药方,治疗现在无限的疾病,实际在刻舟求剑,按图索骥,这样的教条、本本,想做个好医生,难得很!”要想生命的安全,就没有常服、久服的药物。即使是滋补的药物,也不能常服。例如服补气的药过多,就会发热。《内经》说:“气有余,便是火。”淫羊藿有使性功能兴奋的作用,即有补肾阳的作用,然而,服多了,却会使精子活动力减弱。《名医别录》:“淫羊藿,丈夫久服,令人无子。”。久用助消化药,“克伐胃气”,反易导致消化不良;久用通便的药物,会降低机体自身排便反射的能力……因为,直接补充刺激的包办代替,会使原有机能退化。现在,市场上有许多广告,说女人要常服雌性激素、美容要多通大便、孩子老年要补钙……等等,对人们的健康来说,都很危险。

我认为,为什么医生认为每天都需要给药?因为现代讲经济效益,连医生、药商都追求起经济效益了。这就是大量药害的社会背景:医疗关系商品化。医疗关系商品化之后,医学成为为谋利而存在的东西了。医生为了谋利,被害的只是病人。

结束语

现在医疗腐败,医院,一圈检验兜下来,药还没有用,一个月的工资已经花了一大半。我们拿几百,千把的退休金,医院。医院的医生,不是在看病开药,而是看钱包开药。你钱包里的钱多,药费就高。一张药方几百元,够一些人的一个月工资。我们即使付得起,拿来都是无用的药,吃了不但不能保健,还有害健康。不是我危言耸听,只要想一想在过去,大家都靠公费医疗,每个单位都有医务室。医生对感冒发热的,总是这么说:“喝点开水,休息几天就会好”。因为,西医们知道大多数感冒是病*性的。每年都有新的感冒病*产生,没有一样西药能抵抗感冒病*。而人体却能够对付感冒病*。不过,人体对付病*需要一个相当的时间。这个时间就是西医所说的免疫能力产生的过程。免疫力是西医用的概念。我觉得这个概念太局限。疾病,不仅仅是外来微生物的侵犯,更有许多是人体自身功能出毛病。总之,不管疾病的来路如何,应该相信人体都有自我调节能力。

请读者千万不要误解,本文不是否定现代医学所取得的成就,也不认为生了病就不要求医。而是认为每一个人如果生病,知道自身就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不要过分相信药物,它们的作用极其有限;不过分信赖医生;他们的医学知识有认知能力的局限,尤其是我们面临的这样一个医疗腐败的现实。过分来信药物或过分依赖医生,医源、药源性疾病就会越来越多。被害的就是盲目相信的人们。本文提醒读者,人类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天生有抗病潜能。而且这种潜能的发挥,到底有多大,难以估计。非典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微生物对我们的进攻,即使像非典这样厉害,根据的死亡率来作出的答复也只是94%。就是这6%的死亡人员中,有许多仍然应该说是因为医源、药源的错误引起的。所以,只要我们能够正确使用药物,医生能认真负责,我们的抗病能力、维护自己生命的能力还会提高。

疾病是每个人都不能避免的。患病后怎么办?本文主要告诉大家:我们自己身体医院。医院西医叫做免疫功能。中医还没有规定的称呼,是否可以叫做自我康复系统?我现在把它称为“医院”。用现代术语来说,也许可以叫做“自救组织能力。”几十年的行医经验告诉我,人生了病之所以会痊愈,就是因为人体自身有着这么一个“医院”。如果这个“医院”发生混乱,西医叫做免疫功能缺损,有病就不好治了。因此,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不要过分相信药物,医院、相信医师,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如果一个人生了病,没有了自我康复能力,这个病,神仙也没有办法。如果一个人生了病,失去了治愈的信心,轻病就会变成重病,重病就变成绝症。有的医生还会拿某些绝症来吓人。所以,我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会死的病是医不好的。不会死的病却容易被医生医坏了。因为,医生的知识极其有限。(潘德孚)

尊敬的各位仁者、大德,感谢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