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黄疸的各种临床表现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肝炎患者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就可使皮肤、黏膜及巩膜出现*疸。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时,肉眼看不出*疸,称隐性*疸或亚临床*疸;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即可出现*疸,也称为显性*疸。

*疸患者巩膜为何先出现*染?

临床上*疸首先出现于眼结膜及巩膜,其次是口腔的硬软腭和黏膜,这主要是由于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对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

唾液、脑脊液为何不出现*染?

胆红素是一种*染的色素,需要和蛋白质结合才能较持久地使体液、组织和脏器*染。而唾液、脑脊液中由于蛋白含量极少,胆红素与蛋白结合的量也少,故*疸患者的唾液和脑脊液能够保持原有的颜色而不被*染。

为何急性肝炎血中胆红素已经增高,但临床上并未观察到*疸?

急性肝炎患者由于肝细胞病变,对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以致有相当量的非结合胆红素(UCB)潴留于血液中。而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将非结合胆红素(UCB)转变为结合胆红素(CB),同时因肝细胞损害和肝小叶结构破坏,致使结合胆红素(CB)不能正常地排入细小胆管而反流入血,致使血清中胆红素增高。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时,临床上肉眼看不出*疸,且胆红素需要与弹性硬蛋白结合才能导致皮肤、黏膜及巩膜*染。故在临床上出现部分急性肝炎血中胆红素已经增高,但临床上并未观察到*疸。

恢复期血中胆红素已经正常,但临床上仍观察到*疸?

同时,由于胆红素和含弹性硬蛋白的组织结合最紧密,因此巩膜、皮肤等一旦被*染,消退较缓慢,即使血中胆红素正常,临床上仍可观察到*疸。

*疸越深是否意味着肝炎传染性越强?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把*疸的深浅等同于肝炎的传染性大小,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简单地说*疸与肝炎的传染性没有直接关系,但它与肝炎的预后有密切关系。

*疸是因为肝炎患者血液中的胆红素超过正常值而出现的。人体内的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血红蛋白。血液循环中的红细胞平均寿命为天,当它们被肝、脾及骨髓等组织破坏后,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被分解成胆红素,这种未被肝脏处理的胆红素称为间接胆红素(一种脂溶性的橙*色物质),经过肝脏处理后称为直接胆红素(一种水溶性的橙*色物质)。在正常情况下胆红素分别经胆道系统、肠道和肾脏排出体外,故血液中的胆红素保持在1.7~17.1μmol/L正常范围内。然而,当肝细胞受损后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的功能减退,从而使间接胆红素滞留于血液中,同时由部分正常肝细胞产生的直接胆红素又可经淋巴系统及肝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当血液中总胆红素超过正常值时,便会出现*疸。

根据*疸的性质,由肝细胞损伤引起的*疸又称为肝细胞性*疸或肝性*疸。

综上所述,肝炎患者肝细胞损伤越重,其*疸越深。因此,一般情况下,*疸越深,病情越重,若超过μmol/L就有可能发展成了重型肝炎。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若*疸下降,则病情好转;若*疸逐渐或急剧上升,则病情恶化。

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淤胆型肝炎患者血液中胆红素很高,甚至超过μmol/L以上,但病情相对较轻或不明显,这种现象称之为“*症分离”,但经过治疗后大多预后良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