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怀瑾老师讲述你们在家人生孩子,要特别注 [复制链接]

1#

你們在家人生孩子,特別注意啊!胎兒從娘胎一出來以后,這個洗生婆拿起剪刀把臍帶喀噠一剪斷,趕快把它扎好,扎好了向內收下來,就是我們現在的肚臍。這個時候洗生婆對嬰兒有個動作最重要,這時嬰兒還沒有聲音,還沒有呼吸的喔!他的呼吸本來就在肚臍這里跟母親相連的。在這個時候,臍帶一剪斷扎好,第二個動作,那個接生婆的手,就插進這個嬰兒嘴里,把那一坨最臟最黑的東西,像泥巴一樣黑得發亮的東西,統統要挖出來丟掉。如果嬰兒一開口哇,那一坨咽下去就不好了,那個叫胎*。

摘錄自《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我們記住了在胎中三十八個七天,每七天風在轉動,直到出胎生下來。這個胎兒在娘胎沒有用鼻子呼吸,臍帶跟母親連著,營養都是臍帶吸收進來的。那股氣就從臍帶進來,使胎兒慢慢長大。嘴巴沒有牙齒,也沒有大便,好像現在的科學證明,有一點排泄物。實際上臟的東西都在嘴巴里頭,所以嬰兒生下來嘴巴是圓的。生下來臍帶一剪斷,護士趕快把嬰兒嘴里那一坨臟的挖干凈。

摘錄自《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

南師:嬰兒一出娘胎,醫生接生的動作要快,用剪刀把臍帶趕快剪斷,拿線一扎;他的手馬上進嬰兒嘴里,很努力地把所有臟東西挖出來。如果有一點留下,等他開口一哭咽下去了,中醫叫胎*。據我的研究,現在西醫認為癌癥一類是遺傳來的,另一類是完全因為胎*沒有挖干凈,很容易變癌癥腫瘤。

最近有個病例,有人告訴我,她甥媳生了雙胞胎,兩個生的時間差很長,一個先出來,后面又出來一個,前面那個來不及挖胎*,“哇”一開口咽下去了。那個嬰兒很苦,很難過。花了很多的錢在醫院里抽,抽了好長時間才抽出來,好像病人臨死以前抽痰一樣,把那個胎*抽掉。我說抽不干凈的,結果他們還是繼續抽。這是岔進來一個例子。

你們在醫院里生的,或者是在自己家庭生的,可能都沒有挖干凈。這個例子很多很多。很多不負責的醫生,都是馬馬虎虎挖一挖就算了,太可怕了。其實我們這個生命很不干凈,很痛苦,現在我們好像挖干凈了,但是天天又吃進去,*都向里頭塞。真正修到禪定,最后,氣滿不思食,不吃東西了,里面真正是凈化了。

圣吉:那怎么才能挖干凈這個胎*呢?

南師:就是用手在嘴里挖,快速進去,挖干凈了,整個的拿出來,要快,不能等孩子咽下去,學過婦產科的知道啊。

胎兒在胎里就是靠臍帶這里呼吸,道家叫胎息。臍帶一剪斷,報氣沒有了,開始了后天的安那般那。所以嬰兒一開口“啊……”叫“安那”,先出氣;“啊……”的一瞬間,外面的空氣從鼻子進來了,所以先“安那”出氣,后“般那”,外面空氣吸進來了,才開始后天鼻子呼吸,這個叫長養氣,原來那個叫報氣,這樣交代清楚了吧!

嬰兒生出來后,醫生第一個動作把臍帶剪斷。這是現在人的處理。但是我們上古的媽媽可沒有靠人,而是和動物一樣,自己咬斷的。

臍帶剪斷以后,護士戴上手套,在嬰兒嘴里挖,有一大把東西在嘴巴里,挖出來丟掉。所以我常常吩咐現在的女性,要小心看看,護士把嬰兒嘴巴里弄干凈了沒有,那個叫“胎*”。如果有一點不清理干凈,臍帶一剪斷,那個胎*就咽下去了。

可是現在的醫師不知道這個東西是“胎*”,是胎兒帶來的不良污染,最為厲害。我認為每人身體中都有一點這個臟的胎*,當不健康的時候,癌癥等病癥就發出來了,除了修道的人以外。修道的人用十幾年時間,可以把體內的*凈化,但是像清理環境污染一樣,那是很困難的。

摘錄自《南懷瑾與彼得·圣吉》

“胎*”是什么?中医临床该如何用好这个概念?导读:今天学习“胎*学说”的概念起源、由此导致的疾病与相应的治疗方式。

胎*,指胎中禀“*”的病因,也是中医儿科常见胎疾之一,多发生于小儿出生半年之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

《幼科发挥》曰:“儿之初生,有病多属胎*。”

关于胎*致病学说,最早记载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小儿在胎,其母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小儿,体皆*,谓之胎*也。”此后历代皆有论述。

“胎*”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用来解释鹅口、垂痈、重腭、梗舌等胎病的病因,认为系由“胎*上攻”、“胎*攻发”所致。

古人认为,小儿体内带有胎*,就容易发生疾病,因此,古代医家对胎*十分重视。

胎*病因病机

胎*,指胎中禀受的各种对人体有危害的物质,狭义则专指胎中禀受之热*,故与其母体关系最为密切。

正如《格致余论》所言:“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母之饮食起居,尤当缜密,不可不知也。”

胎儿在母体中孕育之时,与母体一脉相承,依赖母体的气血滋养得以生长发育,母亲身体发生异常,必然会波及腹中胎儿。

《古今医鉴》也说:“盖小儿在胎也,母饥也饥,母饱也饱,辛辣适口,胎气随热,情欲动中,胎气辄躁。或多食煎薄,或恣味辛酸,或嗜欲无节,或喜怒无常,皆能令子受患。”亦强调了母体与胎儿的密切关系。

明代《幼科发挥·卷之一·胎疾》曰:“或问胎*之说?

予曰:先贤论之详矣。盖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胎之欲也。欲者火也,故思虑之妄,火生于心;恚怒之发,火生于肝;悲哀之过,火生于肺;酒肉之餍,火生于脾;淫佚之纵,火起于肾。

五欲之火,隐于母血之中,即是*也。男女交媾,精气凝结,*亦附焉。此胎*之原也。”

此段论述基本概括了历代医家对胎*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孕母饮食不当,恣食肥甘辛辣燥热之食。

《外科启玄·卷七·胎*疮恋眉疮》曰:“在腹胎中。其母过食五辛酒肉厚味。遗*于胎。则生子故有是疮。”

抑或因病过服温热之剂,均可化热化火酿成五脏热*。

二、孕母情绪失调,忧思郁怒太过,七情郁结五志化火。

三、孕母在怀孕期间感受外邪,入里化热,内传胞胎。

《幼科铁镜》说:“胎*由妊母感受湿热,传于胞胎,故儿新生,面目通身*如金色。”

四、父母淫欲之火,隐于父精母血之中,妊娠期间淫欲太过,胎*传于胎儿。

五、父母自身患淋病、梅*等疾病,皆可遗热*于胎儿。

《幼幼集成》指出:“小儿梅疮……实由父母胎*传染而致,然非寻常胎*可比。”

六、在生产过程中,胎儿口中秽物下咽腹中,而成胎*之患。

由上述可见,胎*多在其母孕期间产生,与孕母的饮食、情志、起居及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胎*所致疾病

古人认为胎*可引发的疾病众多。

正如《幼幼集成·卷二·胎病论》中说:“凡胎*之发,如虫疥、流丹、湿疮,痈疖、结核、重舌、木舌、鹅口、口疮,与夫胎热、胎寒、胎搐、胎*之类是也。更如一七之脐风,百日之痰嗽,半岁之真搐,一周之流丹,此又*之至酷至烈,而不可解者也。”

最为常见的胎*性疾病有以下几种:

胎疸,又名胎*,即新生儿*疸,以婴儿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为特点。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说:“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到生下小儿体皆*,谓之胎疸也。”

《幼科证治准绳》中亦有记载:“小儿生下遍体面目皆*,状如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此胎*之候,皆因乳母受湿热而敷于胎也……”。

胎*发丹,即新生儿丹*,又名赤游丹,以色赤如丹,形如云片,游走不定为特征。

《幼科证治准绳》记载:“胎*发丹者,因胎*内伏,或频浴热汤,或著烘衣,或乳母饮食七情内热,助邪为患。发于头面四肢,延及胸腹,色赤,游走不定。”

鹅口疮,以小儿口腔、舌上满布白屑,状如鹅口而得名。

《诸病源候论·鹅口候》说:“小儿初生,口里白屑起,乃至舌上生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此由在胎时受容气盛,心脾热气熏发于口故也。”

奶癣,又称“胎敛疮”、“胎癣”,即婴儿湿疹,以皮疹瘙痒灼热,有的肿而浸淫融合成片,流出*水,甚则溃烂,或结痂,日久皮肤增厚为特征。

《外科正宗》记载:“奶癣,儿在胎中,因食五辛,父餐炙搏,遗热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

此外,胎*还可导致小儿梅疮、胎*瘰疬、胎热、胎赤、胎病风疾、胎气蕴热、胎肥等疾病,有的古代医家认为麻疹、天花等传染病的发生亦与胎*密切相关。

胎*治疗预防

自古以来,我国传统上对初生小儿一直采用去胎*的方法,主要为初生拭口和服用去胎*的药物,以清除从母胎中带来秽*,用以改善体质、预防疾病。

初生拭口的方法较多,一般是用干净的软帛或纱布裹指,将小儿口中污物拭净。

《景岳全书·卷四十·小儿则》记载:“凡小儿初诞,宜以甘草细切少许,用沸汤泡汁,以淡为妙,不宜太甜。乃用软帛蘸汁,遍拭口中,去其秽浊。”

也可根据小儿体质之寒热,选用不同的药物煎汤拭口。

如《幼幼集成》中指出:“小儿初生……若身面俱红,唇舌紫,亦知其必有胎*,每日用盐茶,但不可太咸,以帛蘸洗其口,去黏涎,日须五六次。每日洗拭,则*随涎去。倘儿面唇淡红,此为胎寒,不可用茶,惟以淡姜汤洗拭,每日一二次足矣。”

去胎*的常用药物有甘草、*连、大*、豆豉、朱蜜等,煎服用以去除新生儿腹中恶物、胎粪和胎中蕴积的*物。

此外,孕母在孕期应注意饮食、情绪、起居调摄,切忌悲、哭、惊、怒,饮酒、嗜辛,避免房事性交,防止感染疾病等,这些都是预防初生儿胎*的措施。

现代临床意义

现代医学认为,胎*是孕妇怀孕期间由多种因素(感染疾病和有害的食物及化学、物理*性残留)所形成的病原物(细菌、病*、*素、复杂的致病因子)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所致,对新生儿有潜在的危害。

这一认识与中医学对胎*的传统认识是一致的。

更为重要的是,胎*学说包括了丰富的围生期保健、母婴传染疾病、新生儿疾病等内容,其理论和方法仍可运用于今日所见的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如把古人治疗“胎*”的经验,用于现代医学证明为巨细胞病*、肝炎病*、弓形体的宫内母婴传染所致的“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

不少学者运用中医中药预防新生儿溶血获得成功。

这些均说明古老的胎*学说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

至于初生祛胎*法改善体质、预防疾病的效应,则完全有条件在现代临床科研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确认其价值和意义。

因此,对于我国传统的胎*学说,有必要加以系统整理,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筛选有效方法,确定其治疗效果和适应证。

通过现代的科学研究,吸取其中有效的经验,可能使之充实中医新生儿学的学术内涵,在围生期保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汪传儿科医论医案选》,万力生主编,学苑出版社出版,.7。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