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汉中的饮食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汉中面皮。据史书记载,汉中面皮始于秦汉时期,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如今汉中面皮由于其风味独特,家喻户晓,已经入选中国十大经典地方早餐,汉中十大入围地方文化符号,然而其制作技艺也入选陕西省第三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中面皮
汉中地处长江中上游,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气候温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此地物产丰富,稻麦两熟,由于其地理上位于秦岭以南,更靠近四川,所以孕育了独特的饮食文化。汉中面皮属于南方饮食,它之所以流传甚广,关键在于它讲究做工要精良,调味要爽口。尤其是调味,它是这道美食的关键所在。古书上说汉中人善滋味,好辛香,确实,汉中饮食口味以麻辣为主,越辣才越有味。汉中面皮至今已是汉中整个地区的标志性美食,并且也分出很多流派,诸如南郑面皮,铺镇面皮,城固面皮,洋县面皮等。并且其已经形成了汉中重要的饮食产业,带动了大约多万人的就业,有的甚至已经创立了知名品牌,比如铺镇麻辣香面皮,蒋家槟豆面皮,邓慧民面皮等。
位于铺镇西菜集的老字号麻辣香面皮
它是如何用2种原料,6种调料,就做出了一道美食呢?那么笔者就简要说说它的制作过程,看看它的奥妙在哪里。
任何美食都需要原料,汉中面皮也不例外。它的原料分为主料和辅料,主料主要是优质的大米也可以是面粉,如果是大米那它就是米面皮,如果是面粉就是面面皮,但是主料一定要选精良的。我们今天就主要以米面皮为例,讲讲它的制作过程。
其实,它的制作很简单。首先,提前准备一定量的大米,将其淘洗干净,浸泡好后磨成米浆。这个磨米浆可以用专业的大米打浆机也可以用手推磨,旧时汉中农村磨米浆一般就用手推磨了。然后,准备蒸笼,锅里烧好热水,在蒸笼上铺上一层白布,将调好的米浆均匀倒进蒸笼布上,盖上锅盖,用大火烧至上气,然后揭开锅盖,往里面点一点水,起降温作用,最后将面皮连同蒸笼布一起扯出来反扣在案板上,最后扯掉蒸笼布,一张面皮就好了。面皮上还得抹点菜籽油,防止温度高,面皮之间粘在一起。汉中面皮多趁热吃口感好,所以一般都是现蒸现吃,当然夏季天热多是吃凉的,除此季节,多是吃热面皮。汉中面皮的裁切还是有讲究的,还需要好的刀功。
面皮店蒸面皮用的蒸笼
如果是吃热面皮,可以切得宽些,这样更爽口,如果是吃凉的,可以切得细些。普通的汉中农村一般都是用的家用菜刀,但是专业的面皮店切面皮可用的是长长的菜刀,有点类似铡刀,因为刀大切得快些。面皮做出来一般要吃着爽滑,劲道,汉中人一般说筋丝好,这个筋丝好意思就是面皮整体做工不错。
其次,面皮做好了,关键还在于调味。这个调味可是面皮的灵魂,它直接决定了面皮的质量。那么面皮调味当然要用到调料了,可是光有调料还不够,还得用到辅料,汉中人俗称底垫子。调料一般主要需要食盐,味精,酱油,醋,蒜泥,辣椒。当然还可以放点花椒,增添麻辣感,以上6种调料是必不可少的。这6种调料每种都起着关键作用,相互调佐,相互平衡,最终决定了口感。这其中辣椒作用最重要。可以说没了辣椒,那就不叫面皮了。一般辣椒都用的是红辣椒,将其磨成粉末,将烧好的熟菜籽油浇入粉末中,再放点盐和花椒,口感更好。
面皮在放调料前还得放点辅料,就是底垫子。汉中面皮它的辅料现在流行的很多,但是一般主要是熟豆芽。熟豆芽可以平衡面皮的油腻,增加爽脆感。其他的底垫子还有土豆丝,黄瓜丝,菠菜,胡萝卜丝等,总之都是绿色蔬菜,比较健康吧。
汉中面皮多年来已经是汉中人家家户户的常见食物。农村里每到农忙季节都会提前蒸些面皮,煮些稀饭,等到干完活回来,拌面皮下稀饭,别有一番滋味,还能吃饱肚子。汉中面皮已经成为汉中重要的产业,很多懂得面皮制作调味技术的都开起了面皮店,有的做的还很大,还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他们之所以敢于创立自己品牌,关键是他们都有自己的调味配方。这个是每个店家自己钻研出来的,这都是商业秘密。有的为了学习调味技术,甚至出高价去购买配方,那价钱可是不低啊。当然有的直接加盟某品牌,这也是要收费的,汉中的铺镇麻辣香面皮,蒋家槟豆面皮,邓慧民面皮,据说都很出名,笔者只觉得铺镇麻辣香面皮味道最好,也许每人口味不同吧。
汉中面皮
汉中面皮近年还兴起了真空面皮,所谓真空面皮,就是把切好的面皮和调料水(调料水要单独放到一个小口袋里)放进真空袋子里。这种真空面皮主要是为了远在外地的汉中人能吃到家乡的面皮。每年到外地打工的,上学的,家人都通过快递邮寄真空面皮,这样可以吃到纯正的汉中面皮,排解一下乡愁。
真空面皮
汉中面皮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道舌尖上的美味,也形成了独特的汉中饮食文化。它只需要2种原料,6种调料,却能成为陕西汉中当地一绝,不可不说真的是绝!各位来到汉中旅游的一定要记住品尝一下汉中面皮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