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样美国银行业的求生本领
20年过去了,美国银行业横竖是死的预言并未成真,然而活得也并不轻松。"如何面对各项业务的蚕食与被蚕食?一篇雄文详尽解读美国银行业的存款吸金术、贷款增值术、中间业务创收术。
现在银行从事的每一项业务几乎都受到来自非银行组织的竞争,且因为银行更高的合规成本,非银行机构常常在竞争中占上风。但银行并不会消亡,而是竞争与希望并存。不管银行的业务范围有多大变化,不管外来的竞争多么激烈,如果银行丢掉了严谨和慎重,那么就难以继续被称之为银行。这一点,值得正处于变革时代的中国银行业思考。
银行最传统的功能是货币支付和存贷。美国银行监管历史上曾有很长一段时期奉行一个原则:“银行只能做银行业务,而不是其他业务。”然而斗转星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银行在试图突破这一原则向其他领域扩张的同时,面临的已经不是能否可以做传统银行以外业务的单一问题,反而叠加上银行能不能守住传统业务的问题。难怪时任美国巴奈特银行首席财务官的道格拉斯-弗瑞曼在1994年就惊呼:“银行家面临选择,要么眼睁睁看着公众将美元从存款中取走,投入共同基金或年金,要么积极地提供投资工具,加速这个趋势。”言外之意,就是银行怎么着都得死。
20年后的今天再看当年银行家危言,美国银行业的现实情况既不像弗瑞曼先生那样悲观,当然也没有像20世纪50年代银行家们每天下午3点钟开始打高尔夫球那么潇洒,而是竞争与希望并存。
蚕食与被蚕食
当今的美国银行监管者早已摒弃了银行只能做传统银行业务的监管理念,然而在银行到底能做什么问题上并未形成共识,而且有些争论还打到了美国最高法院。北卡罗莱纳国民银行是一家联邦特许银行,经联邦货币监理署批准销售某些保险公司发行的年金,结果被一家名为可变年金人寿保险公司告到了法院,1995年美国最高法院最终裁定年金并非保险。虽然国民银行胜诉,但是由此可以反推美国最高法院实质上并不赞成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其实,不止是销售年金,还有走得更远的银行。1972年,马萨诸塞州42家旅行社起诉联邦货币监理官准许南岸国民银行从事旅行社业务,最后美国联邦第一巡回上诉法院判决银行不能从事全能旅行社业务,只能从事与旅行相关的旅行支票和外币销售,发放旅行贷款,开立信用证,以及提供免费旅行信息等业务。看来,阻碍美国银行业务领域的扩张的动力主要不是监管当局,而是其业务受到银行蚕食的相关企业。
阻碍美国银行业务领域的扩张的动力主要不是监管当局,而是其业务受到银行蚕食的相关企业
当然不止是银行蚕食其他领域,银行的领地也受到外来者的蚕食。早在20年前,朱莉·L·威廉姆斯和马克·P·雅克布森在《银行业务:展望未来》一文中描述当时美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时指出:由于经济根本性的发展,立法和行*管制上的变化以及技术上的进步,现在银行从事的每一项业务几乎都受到来自非银行组织的竞争。因为银行的借贷和存款业务需要面对更大的限制、更频繁的检查、更高的管制成本和更广的责任,非银行机构常常在竞争中占上风。银行商业和工业贷款的份额已经并且可能持续性地被蚕食,银行业最稳定和成功的公司客户现在在需要资金时转向了更便宜的由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非银行机构所占据的商业票据市场。银行传统的私人业务情况也不比公司业务好到哪里,许多私人投资者不是将资金存入银行,而是投到货币市场基金和共同基金,尽管这些投资工具不像银行那样有存款保险,但是其投资回报比存款更具有吸引力;非银行机构也能通过其现金管理账户向客户提供支票服务;许多非银行机构如财务公司、提供信用消费的零售商和按揭公司已经成为消费信贷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存款吸金术
吸收存款是银行最传统和最基本的业务,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就是存款,而存款主要用来发放贷款,存款的利息支出与贷款的利息收入之差构成了银行收入来源。由于银行是集聚社会闲散资金后再提供给有资金需求的人使用,因此银行这类业务也称为金融媒介,而有资金需求的人摆脱对银行的依赖而从其他渠道获取成本更低廉资金的现象则被称为“金融脱媒”,随着融资渠道的多元化,金融脱媒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金融脱媒趋势的蔓延是否会演变为银行媒介业务的消亡呢?至少目前还不能预测这样结果的发生,因为银行的金融媒介还有其存在的需求
那么,金融脱媒趋势的蔓延是否会演变为银行媒介业务的消亡呢?至少目前还不能预测这样结果的发生。因为银行的金融媒介还有其存在的需求:一是美国的银行存款有法定的存款保险制度做保障,这是其他投资渠道不具备的;二是将资金放入银行没有金额的限制,小额资金也能获得相应的利息,可以说存款投资几乎没有门槛;三是交易账户也可以获得利息,实际上也具有储蓄功能,且银行的货币交易系统比任何一家非银行机构都发达和便利;四是银行存款提现非常方便,而其他投资的变现力可能非常有限。这就是说,银行吸收资金的能力不可能消亡,其作为市场资金供应者的地位也将延续。
尽管银行存款有存在的必要,但是银行需要应对非金融机构的挑战。为此,银行也在不断变换自己的打法。
打法之一:放弃储蓄业务
在揽储成本越来越高的趋势压力下,一些大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放弃储蓄业务,转而利用规模经济和通过为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存款支票和清算服务获得服务费。
打法之二:倚重批发
美国的银行将所吸收的存款分为核心存款和非核心存款,所谓核心存款是指稳定的存款,它们不太可能在收到其他银行提供的更高利息诱惑时,被提取而转移到别的银行或非银行机构。核心存款包括存折储蓄账户、零售定期存款、零售定期存单等,而非核心存款包括可转让存单和经纪存款等批发存款。在美国,批发存款是指来自于机构的存款;零售存款是指来自于家庭的存款。由于银行的零售客户逐渐脱离银行而将资金转到非银行机构提供的有更高回报的投资中,银行的核心存款也相应萎缩。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再想留住或发展新的零售客户将越来越难,且成本越来越高,于是银行转向越来越倚重批发存款,当然银行要支付较高的利息成本。在批发存款中,经纪存款是一主要来源。
银行转向越来越倚重批发存款
所谓经纪存款是指银行通过雇佣存款经纪人筹款而获得的存款,经纪人收取佣金,在全美甚至在全球范围内筹取资金,通常确保每个个人账户筹得的总资金都达到10万美元。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银行曾经严重地依赖经纪人存款。
经纪人将客户的资金汇集起来存入银行,受存款保险限额的限制,存款经纪人将汇集的客户资金拆分后分别存入数家银行,以期存款可以获得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全额保险,同时寻求从存款中获得最佳的利息率。正因为经纪存款的游动性,所以它也被称为“热钱”。当然尽管经纪存款经常游动,但仍然处在银行的范围内,没有游到银行之外,因此总体上还是有利于银行与非银行机构的竞争。
打法之三:创新存款工具
为了吸引客户,银行推出了创新存款工具,定期存单(CD)就是这些工具中一种。美国银行定期存单的独特之处就是其利率设计,它通常是以教育成本或通胀率等指标作为确定票面利率的依据;同时,银行针对不同的客户,设计多种特色利率的定期存单,比如*金价格、股票市场指数,甚至美式橄榄球比赛、选举等指数都可以作为确定定期存单利率的依据。由于定期存单可以获得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保险,又可以转让、质押,同时利率又随市场利率,而且美国存在着活跃的定期存单交易二级市场,因此其发售较顺畅,成为银行获取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
美国的许多大型银行从20世纪末就已转变了传统贷款业务的侧重点,从简单的“产品导向型”转变为“问题解决导向型”,并使用专业的创新方法,为特定环境下的公司发现专门的解决方案
早在1961年,美国的银行便开始开发传统存款的替代品。为满足流动性需要、增加利润或实现增长,而积极寻求非存款资金的获得被称为“负债管理”。到20世纪80年代,几家大银行发行了负债管理的两种新的工具——存款票据和银行票据。
打法之四:降成本提利率
银行点是吸引资金来源最主要的执行机构,以往银行的点都以豪华、宽大为荣,这虽然可以彰显银行的实力,但也造成营运成本的上升。受到竞争的压力,美国的许多银行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存款利率的方式吸引存款。如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就出现美国第一批计算机银行,由于没有开设分支机构的成本,因而能够提供高的存款利率;还比如,富国银行和TCF国民银行充分利用可以跨州设立分析机构的规定,一改过去独立门脸、豪华装修的做法,通过在各州的超市设立工作室,使银行免去了成立新的分支机构的成本,既方便了客户,也可以将节省下来的成本用于提高存款利率。
打法之五:提升服务
除了利率之外,优质的服务也是吸引和留住存款的重要手段。通过提供年金证券、共同基金和其他类型的投资服务,银行能够留住倾向于得到一揽子服务的存款客户。尽管这些措施分解了其他存款账户的资金来源,但它们带来了费用收入且留住了一些存款账户。同样地,通过提供现金管理、个人银行服务和其他公司服务,银行能够留住公司客户的存款。
尽管银行以提升服务来留住客户方面下大力气,但在是否收费问题也很纠结。20世纪80年代利率管制放松后,银行通过对储蓄征收附加费来改善下降的利润,然而银行常常不能对新费用作出合理的解释。客户不知道管制成本包括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在是否收费问题上,银行面临着吸引客户与改善利润的两难抉择。
总之,上述做法只是美国银行开拓资金来源的一部分做法,银行在拓宽资金来源时既面临同业竞争,又受到非银行机构的挑战,因此银行在激烈竞争中必须不断创新,故银行吸收资金的新手段也会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