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蒸米粑还有吗?给我拿10个蒸米粑,5个辣的,5个不辣的,打包!”清晨,如果你散步在彭泽的大街小巷上,总能听到这样熟悉的声音。在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人们早餐吃上几个热气腾腾的蒸米粑已经成了当地人最习惯的习惯。有一个不恰当的玩笑,说如果你在彭泽早上不吃蒸米粑,那你肯定胃不好,因为你没有养成吃早餐的习惯。可见,在这里,蒸米粑俨然已经成为了当地人早餐桌上的王牌产品。
在彭泽,早餐店遍地开花,可以说,卖什么早点的都有,但是不卖蒸米粑的早餐店可谓凤毛麟角,据粗略估计,占比可能不到5%,也就是说几乎95%以上的早餐店主打早点都是蒸米粑。很多在彭泽创业的小本经营者多是靠着做蒸米粑翻身致富的,由此可见,蒸米粑在彭泽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说起蒸米粑,可能其他地区的朋友并不是很熟悉,甚至在国内的许多城市都未曾谋面。初见它,很多外地人都不屑一顾:这不就是个大饺子嘛……的确,外形像极了月牙状,同样的面皮裹馅儿,有如放大版的饺子,其貌不扬的它好像怎么也勾不起看客的食欲。
但是,如若尝试着咬上一口,相信您会给它不一样的评价。其外皮薄如蚕翼,内里包裹着充分入味的馅料儿,一口咬下去的满足感瞬时征服了大数食客的味蕾。馅料儿里包含着新鲜的豆角粒、粉丝、蘑菇钉,再辅以菜籽油的清香,爱吃辣的朋友,选择带有干辣子的口味,粉丝豆角融合的脆爽,辣椒激醒的舌尖,好像只有包裹着这种薄薄的米皮,才是舌尖最期待的完美搭配。
早上三五个蒸米粑下肚,再向老板叫碗稀饭或是一碗鲜汤,一股脑地下去,那时,就感觉“酒足饭饱”是用来形容此刻的肚皮的,“人间值得”大概也不过如此吧!
关于蒸米粑的由来,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双方拼杀得昏天黑地,难解难分。因为军粮的缺乏,当地的妇人们就将米加工成了蒸米粑,解决了朱元璋军队的食物问题。后来朱元璋夺取了天下,蒸米粑就慢慢地在江西和安徽一带流传开来。
在过去的彭泽,物质条件并不是那么丰富的年代,其实蒸米粑并不是以早餐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的。蒸米粑作为当地一种特色美食,常常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或是家里需招待亲朋贵客时才会出现在老百姓的餐桌上的。那时,如果家里的长辈说,今天要做粑(蒸米粑),小辈们定是欢呼雀跃的,因为这样的机会犹如过年穿新衣服,少之又少。制作蒸米粑的那一天注定是个团圆的好日子,家里的大人们挨个的在厨房忙碌着:和米粉、搓团子、压粑皮;切豆角,泡粉丝、剁辣椒……小孩们则兴高采烈地你追我赶,每隔一会儿便会来厨房缠着大人问:粑好了没有?大人则笑得爽朗:饿了吧,再等一会儿,马上好!继而,小孩又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厨房……第一锅蒸米粑终于蒸熟了,大人们一边用手扑扇着蒸汽,一边取来盘子,隔着粽叶挨个取出米粑,第一锅米粑自然轮不到家里的大人,必须先紧着几个孩子和客人,这是规矩,也是情理……
或许,对于很多在外地的彭泽游子来说,这就是他们思乡的理由,那一口挥之不去的家乡味道,怀念的是那个年代的情怀,舍不得的是远方亲情的牵绊。
如今,蒸米粑在当地再也不是什么餐桌上的稀罕物了,想吃时,随时可在街边餐馆买到。在彭泽,人们开始赋予了蒸米粑一种新的历史文化,从原来招待贵客的珍品逐渐演化为当地的早餐文化。这是时代变革赋予当地特色美食的新使命,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更期待若干年后,提起蒸米粑,彭泽人脸上除了浓烈地自豪感之外,还能让更多的世界友人认识蒸米粑,认识彭泽这座矗立在长江边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城。
文/图/编辑:晚来心事(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