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网络
前面的文章讲了,人体感染了乙肝病*,如果身体没有及时将它清除,乙肝病*就会最终寄生到肝上,过上寄生虫的生活。寄生,就是抢食宿主的养分,作为自己的资源,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和繁衍后代。最终,对宿主,必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就好比一棵树,如果被虫子寄生了,在里面钻孔产卵繁殖后代。树虽然不致死亡,但一定会表现出病态。枝杆长势不好,叶片泛*,钻孔的地方还会流着脓水,等。而肝细胞,作为乙肝病*的宿主,其命运自然也就会受到牵绊。情况严重了,肝会病变,人也会有各种病态。根据其表现程度,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急性的。一般表现为病情很严重,急需入院治疗,把当前的紧急问题处理下来,如果任其发展,很可能会越来越严重。第二种,慢性的。这个情况表现为不稳定,病情时好时坏,有的常在春天发作,有的不定期就发作。有时需要住院治疗,有时吃些药就控制住了。治好了过一段时间,可能又会犯。第三种,无症的。也就是常说的无症携带者,这种应该是情况比较轻的。只有病*感染的标志,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检查指标异常。在临床上,医生一般就说不需要治疗,注意定期检查、随访就医之类的。如果保养得好,这样的日子,基本可以过一辈子。以上三种类型,也不是永恒的,可能会因为每个人的身体情况和生活习惯不同,在三种类型中切换来、切换去。可能从急性-慢性-无症,也可能从无症-慢性-急性。由于乙肝病*的寄生生活,肝细胞的营养长期被抢食。肝细胞得不到足够的养分,可能就会萎缩,显得没有那么饱满,像焉瘪了的茄子。之前,肝细胞之间,相互紧密地排在一起,像石榴一样。渐渐地,当细胞缩水了,细胞之间就会出现缝隙。这时,为了保持住细胞不致移位和脱落,肝细胞之间就会增生一些丝线,让彼此之间相互拉扯着,维持住原来的形态。这种拉扯,其实是肝在进行自救的表现。这些丝线,其实也是早期的肝纤维化表现。B超提示,回声增粗,很多人可能觉得没什么。其实不然,这就是肝上在穿针引线,给破损的地方打补丁。肝细胞如果饥不饱食,长期营养不良,饥饿越重,肝纤维化也就会越重。直到有一天,当大量的肝细胞都出问题,导致肝都不能正常工作了,基本就到了到肝硬化这一步了。长期的量变,没有及时阻止和修复,终于堆积成了一种质变。由于肝的硬化,它的柔性和弹性就大不如从前了,就像从一块鲜肉变成了了一块腊肉一样,内部的血管不那么畅通了,不能做到收缩和扩张自如了。肝,在中医被称为血海,具有藏血和疏泄的功能,在它上面有一根粗大的门静脉,用于汇聚全身的血液到肝上,就像长江汇聚小河最终要入海一样。但是如果肝变硬了,内部血管的吞吐量必然会变小,但上流的血液又在源源不断的流过来,怎么办?就只有在门静脉的地方堵起,并造成上游组织的充血。就像高速路上,遇到减速路段,就容易堵车一样。尤其是节假日,车流量多的时候,堵得更为明显。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肝病严重的人,吃完饭就容易感觉腹胀、腹痛的原因。因为,消化食物,胃部大量需要血液,血液流过来了,却又流不走,就会在胃部充血,时间长了,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上消化道,形成食道的静脉曲张。这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明明是看肝病,医生有时却需要让做胃镜或食道镜检查的原因。因为这可以帮助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从纤维化到早期的硬化,这期间,肝细胞至少还能勉强维持着细胞的生理功能,吸收营养,排出废物。但是到硬化晚期,一个大的转折发生了。肝细胞变得迷糊了,不像以前那样守规守律了,不知道怎么吸收营养,也不知道怎么排泄废物了,就像一个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吃喝拉撒胡乱一通一样。当它们连多余的水都不能代谢出去的时候,就变成了肝腹水。这时候的肝细胞,不仅迷糊,而且还执迷不悟,未老先衰,既无法自行了断,也无法进行新旧更替,就这样得过且过的拖着。终于有一天,可怕的一幕发生了。那些瘦骨嶙峋的肝细胞疯了,他们在作最后的垂死挣扎。他们通过血管增殖的方式,打通了与毛细血管之间的通道,并通过这根管道,拼命地吸血续命,苟延残喘地活着。这些嗜血的肝细胞,一个个面目狰狞,像恶魔一样,它们在肝脏组织上建立了新的藩镇割据。它们向人体贪婪地赖着、要着,它们摧残着肝,折磨着人,威胁着生命。它们的名字叫肝癌。一缕煦阳